











文中的“同年”是同榜及第进士相互间的称呼,在科举时代是读书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宋朝在科举放榜后,会由官府举办宴会庆贺新科进士高中,此后同榜登第者也会自发召集同年聚会,这类集会在当时都被称为“同年会”。该题刻所记录的就是发生于淳熙七年(1180)的一次“同年会”,梁克家等14位参会者都是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此次集会距他们金榜题名刚好过了20年整。当初的状元梁克家此时正担任福州知州,理所当然地成为集会的召集人。
梁克家(1128—1187)是泉州晋江人氏,“清源”是泉州的雅称,“叔子”是梁克家的表字。他一生功名顺遂,33岁考中状元,历中书舍人、给事中等机要之职。入仕仅十年,他便位列宰执,曾两度拜相,先后受封仪国公、郑国公,卒赠少师,谥号文靖,生前身后都备受荣宠,是辅佐宋孝宗缔造“乾淳之治”的重要功臣之一。梁克家对于福州而言,还另有着一个特殊的历史地位。他曾在福州当了三年多的知州,史载“绰有治绩”。其在任期间所组织编纂的《三山志》,是福州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书,成为后人了解福州早期历史风貌的重要典籍。
相比于梁克家的显贵,题刻中提到的其他人在正史上都没能留下太多记载,记录下他们生平的正是《三山志》一类的地方志书。其中,除陈清伯(名易)、李致尧(名唐卿)来自温州,赵希尹可能是宗室外,其他人均为福州人。
宋代福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如今福州、宁德两地,14位参会的同榜进士中有10人都来自福州,这固然因福州是宴集之地,同时也反映出福州士子在科举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据统计,绍兴三十年梁克家榜一共录取正奏名进士412人,其中福州中榜者至少有50人。南宋辖有超过150个州府,该榜福州进士数量竟接近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可见当时福州人文之盛。
林湜、林撝是其中相对知名的两位。林湜(1132—1202),字正甫(一作正父),福州长溪(今属霞浦)人。林湜为官清正,在任时多有治绩,累任监察御史、太府少卿、司农卿,以直龙图阁致仕,晚居温州平阳讲学。林湜泊淡散朗,不慕仕进,曾因维护金华学派学者吕祖俭自请外放,又不避党禁风波与理学家朱熹交往如常,后世因此对他多有赞誉之辞。林撝,字季谦,号芹斋,福州连江(一作福清)人。林撝历知瑞州、漳州,累官太常少卿,“所至具有政声”。他所作的诗在当时也非常流行,“名山胜景题咏殆遍”,是这些人中留下诗作最多的一位。此外,福州长溪人杨似之(名兴宗)、高子云(名昙)及温州永嘉人李致尧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分别在《尚书》《易经》《诗经》等方面有所研究,均曾入馆阁供职。其余人则多担任文官,或许也有教化一方、造福百姓的举措,但因他们官阶不高,故史书方志均未详载。
与会诸人虽是同榜进士,但经过20年宦海沉浮,身份地位已经相差悬殊。不过,在道山亭之会时,大家只以同年相称,不书各自身份,也未依官职排序。宋代朝廷为了拉拢文人,广开贡举之门,却没有足够多的官位空缺。因此科举虽是选官之法,但应试的读书人并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转而讲谈性理、寄兴山水,酝酿出浓烈的地方民间学术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居庙堂之高者能够有施展抱负的天地,处江湖之远者也能带动起一方文化的发展。一旦身居高位者暂不得志,又会贬至地方州郡担任主官。这些返归乡里的士大夫往往会放下自己的身份,主动与活跃于地方的士人相交游。在福州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庙堂之高的宰臣与深入江湖的学者在山水间同游的记录,此次乌山之会也是这样的一个缩影。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任何资产的使用都应当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象,若违反此原购,平台将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收回资产使用权、管停服务、终止账户、追究法律责任等。我们鼓励所有用户积极传播正面信息,共同维护国家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