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059.清冷台榜书
内容详情
年代:元代
位置:清泠台
尺寸:高70厘米, 宽40厘米。楷书,字径33厘米。
题字:清泠台
全信息比对: 查看全信息比对
描述:年代:《乌石山志》定为元刻
详细内容

       “清泠台”摩崖石刻在石林景区霹雳岩下。这“不激不历”的三个字已存在很久。当凝视它时,使人顿生寒意,或许正如揭汯《东壁亭记》所说那样:“曰‘清泠’者,即其气之肃也。”所谓“肃”即“肃杀之气”,给人空间感是清凉、泠冽。

       郭柏苍《乌石山志》中引曹学佺《名胜志》载:“明初僧德洽建庵于清泠台。”此庵名“寒翠轩”,德洽即玄峰上人。乌山上另一方“吴迈等题记”也记录相关,石文载:“洪武甲子(1384)秋九月九日,福建都卫指挥使、昭勇将军武昌吴迈,同昭勇将军、福建都卫指挥使潇湘赵祥游南山乌石,坐清泠台……”而见于《乌石山志》“清泠台”条下所载有关诗咏,即有明陈辉《秋日同诸君登清泠台》、林鸿《梦清泠台》《登清泠台》《登清泠台玩月》、王恭《登清泠台》、郑阎《登清泠台》、周元《清泠台送赵尉》、许鼎《清泠台》、徐家恒《清泠台》等诗作。现择选数首,并试说如下:

       许多文人登清泠台以遣散怀抱,如“闽中十才子”之一的王恭就曾来到这里,并题《登清泠台》诗,描述道:“端居在人境,久没尘壤中。探奇不惮远,于然得佳逢。石怪互森列,台高絓虚空。林端宿云去,竹外微径通。岩壑深杳霭,天花雨蒙茸。洽师禅门秀,戒腊同古松。说法超上乘,苦心归妙宗。予惭善根浅,迷方莫能从。暂此松下石,聊疏浮世踪。”(郭柏苍《乌石山志》)诗中所写即王恭登台所见、所感,于是一幅“清泠台色”跃然纸上:周围怪石森列,清泠台屹立其间。林木之中浮云聚散,仄径萧竹掩映。近台之路则烟霭缥缈,时有花雨闲落。以及明林鸿《登清泠台》,诗中也细致描写登临感受:“吟秋宿絓月,际晓登清泠。挥手援碧萝,腾身栖翠屏。长风吹雨来,不见群山青。鸟度白云湿,龙归沧海腥。真僧此岩栖,观空净襟灵。竹坞见曝衣,花台闻演经。沃以甘露言,迷途觉而醒。愿言割慈爱,永也投禅扄。”二人在诗的后半段都提到“学禅”言论,这些诗句隐含着他们与释家交游的故事。

       自开辟此景胜以来,游人往来不绝,如闽县人、明永乐十年(1412)进士郑阎,亦有《登清泠台》诗云:“高台临绝顶,我辈此时过。落景空山满,秋声晚树多。宿云依涧集,野鸟向人歌。薄暮归城市,尘氛奈若何。”清逸环境有助文思,许多景物也皆可入诗;而清泠台交游故事,随时间发展也成为一道人文风景,使得作诗者更好“取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任何资产的使用都应当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象,若违反此原购,平台将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收回资产使用权、管停服务、终止账户、追究法律责任等。我们鼓励所有用户积极传播正面信息,共同维护国家的良好形象。


返回
检索